李立律师

  • 科创版新增加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意味着什么?

    科创版的退市制度是一个新的改革和变化,它也是科创版不同于现有主板的一个特质。

    科创版的退市制度具体有5个内容:

    1. 严格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对交易量、股价、股东人数等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终止上市。
    2. 优化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科创板股票不适用证券法第五十六条第三项关于连续亏损终止上市的规定。
    3. 对连续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实施终止上市严格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
    4. 对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依法坚决终止上市。
    5. 科创板股票不适用证券法第五十五条关于暂停上市的规定,应当退市的直接终止上市。

    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的影响

    1. 在科创版退市制度中,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是一个新增的内容,它对未来科创版整体气质将起到重要的影响。根据目前讨论稿的内容,以最极端的方式计算,从某家科创版公司第一次发布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之日起,最快的很可能在25天后就会被交易作出终止股票上市的决定
    2. 可以预见,科创版的退市制度的设置,必然会倒逼上市公司、保荐机构以及投资者的策略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于是否申请上市的决策也要将可能的退市一并考虑。
    3. 在退市制度中,财务指标、合规指标都是可以由上市公司进行相当程度地主导的,而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是上市公司很难主动操作和主导的,这就放大了市场作用对于退市可能性的作用,这是所有有意参加未来科创版的企业和投资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内容。

    科创版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包括:

    1. 通过上交所的交易系统连续120个交易日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200万股;
    2. 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
    3. 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市值低于3亿元;
    4. 连续20个交易日股东数量低于400人;
    5. 上交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6. 上述的交易日,不包含公司股票停牌日和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的20个交易日。
    7. 证券市场出现重大异常波动等情形的,经上市委员会审议,上交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规定的交易指标。
  • 自己不是法务,怎样阅读合同?

    不是法务,怎样阅读或审核一份合同呢?这个问题类似于“不是财务,怎样阅读一份财报”。虽然,在操作中可以交由自己的律师或法务来起草合同,但是,最终拍板做决定是否签约的仍然是自己,所以,必要的阅读和审核合同的能力是必须的。可是,越是重大复杂的合同,法律专业性越强,自己本身不是法务,那又怎样来准确地阅读和审核合同文本呢?这里有几个思路供您参考。

    1、看主要商务目的是否准确表达了

    所谓主要商务目的,就是这个交易的中心目的是否在合同中准确的表达了。比如一份买卖合同,最中心的目的就是花多少钱买多少货,再加上付款方式和货物质量要求。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对直接描述这个中心目的的合同条款进行审查,看看是否符合前期洽谈时自己和对方负责人达成的合意。这方面的条款,内容比较明确直白,很容易阅读。审核的角度就是从语文角度看意思是不是和自己的交易要求一致。

    2、看涉及违约追究的各项义务的操作性

    一般来说,合同里会给双方都规定一些义务,但会大致分为2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会引起违约追究的,比如会解除合同或者要求违约赔偿,另一种是仅仅是责任和担保的表述,关于违反这类义务的后果仅仅是笼统为违约责任。对于第一种情形,企业管理者应当仔细阅读,确定可操作性,确定自己的义务能不能顺利履行,确定给对方设定的义务是否不够到位。

    3、看实际履行部门的意见反馈

    任何合同,在公司内部都会有一个或数个直接负责的部门或团队进行实际履行和对接,在合同审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这些部门在操作上的建议,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实践经验,切忌管理者或法务闭门造车。听取这些部门的意见反馈,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这些部门日后以合同条款不合理为由扯皮。

    4、看专业律师的最后审查意见

    有些小微公司的负责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将一些已经反复使用的合同仍然交由专业律师来审核。其实,这就是管理的专业态度。无论管理者因为工作经验而在某类合同上多么具备法律专业能力,也不应当将法律审核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管理上是否合理的问题。将合同审核外包给专业律师,由律师出具最终审核意见,实际上就是为公司买得了一特别的保险:即使一个字也没有修改,最后负责审核的律师仍然需要为这份合同的合法和合规性等承担责任,一旦这方面出问题,公司有权向律师事务所追索损失。

  • 把“风险”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思想决定了态度,态度决定了行动和情绪。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起了很大的功能。比如说这个词语:“风险”。

    1. 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中,有一个词时不时地会出现,“风险”,包括商业风险、政策风险、合规风险等等。为了对付它,我 们常常使用的词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仔细想一下可以发现,这个词语似乎自带“负面性”的,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坏事来看待的,与这对应联想到的是损失、损害和麻烦。由于这样的负面性,我们一旦使用这个词,采取的都是对抗、厌恶、回避的态度,这其实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行为和管理行为。
    2. 在洽谈一个交易(合作)的时候、或者是在作出一个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前,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家受到了这个词语的困扰而有所迷失。他们一开始是奔着收益和成长去的,最后因为反复思虑风险问题陷入犹豫和徘徊,甚至,有个别人最后会把全部的关注点放在了“怎么样去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个几乎不可解的问题上去了。如果没有一定的清醒程度,这个语语容易把人引导向一种忘记全局的偏执思路里去。很多人,之所以后悔失去一些好的机会,大多是因为这种原因。
    3.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企业家在洽谈某项商务合作的过程中,向我们咨询:有没有办法通过合约的安排让对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诉我方?这就是一种极端的思维。当然不可能,除非对方死了(公司不存在了)。
    4. 有个说给小孩子的笑话。说是小明早上准备出门去上学,天气预报说当日无雨,但是想到天气预报并不是百分百准确,所以还是带上了雨伞和雨鞋。刚要出门,又想起冰雹也不是百分百一定没有,所以又带上了头盔。转头一想,堤坝出问题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于是找出了救生衣和救生圈。不断地想各种风险,最后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因为能想到的情况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始终迈不出家门。
    5. 那么我们怎么来改进以上这种错误思维呢?一是将风险和收益这两者的管理内容合并在一起,或者始终是在一起进行管理和讨论。因为抛开利益而单独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容易让人在决策方面失去平衡。二是通过语言的思维的不断练习,在头脑上将“风险”这个词“中性化”。我曾经说过一个比喻供大家参考,那就是:不要只是将晴天当作得正常的天气,而是要把所有的天气,包括下雨天、下雪天、冰雹天都看作是正常的天气,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天气的各种变化形式而已。。顺便说一句,上海最近这下雨的天数也太多了。

李立律师

李立律师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26年的执业经历,曾获政府颁发优秀律师称号

企业收购、股权运作、法律顾问、诉讼仲裁代理

工作联系,请发送邮件至:LiLi@jslfsh.com

办公地址:中国上海市静安区万荣路777弄12号大宁音乐广场H座9楼,上海锦赋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