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册资本定多少,可能你不要想太多了

合伙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师

这是李立律师博客和合伙指南公众号343篇文字

今年初的时候,有个客户打电话给我,说要和另两个人成立一个新的项目公司,然后问了我一个问题:

公司注册资本定多少?

他觉得有些困惑,说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一是涉及到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二是要考虑到未来公司发展起来,有新的股东进入时,原来的股权比例不太容易被迅速摊薄,三是还要考虑这里面还要考虑股权激励之类未来的安排留有空间。另外,他还考虑到注册资本太低会形象不太好看。

这样的问题,在我的律师服务工作中经常会问到。去年还有一个公司的控股大股东提了个问题,说是要不要不出面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让信得过的一个员工来当法定代表人。

经常有人说,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种优秀的能力。但事实上,现在的人,资讯得到太多太杂,生活和工作的焦虑也多,最常见的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时确实想得太多。想得太多的意思,并不是说深思熟虑,而是说没有较为合理的思维模式,头脑里容易开无轨电车。

现在各类的课程到处都是,出售着知识,也顺带着焦虑,仿佛你比别人少学个课程就会失去重大竞争力似的。

很多人抱着一种多学点东西就是没错的想法,但是学习之后会感觉和实际操作总是有些距离,而且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没多久几乎就忘光了。相反的,脑袋里收集了太多没有消化过的知识和信息,反而容易在做各种决策时产生更多的困惑和障碍。

过去有句话,叫作“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话是一种夸张而有些偏颇的说法,但在某些时候还是有道理的。

比如我们做法律工作的,假如是平时学习研究一个法学研究类的主题,那么是想得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是在操作实务,是在为企业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服务时,就必须采取一种合理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完全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合理的范围里做到法律工作应当尽到的职业规范要求就可以了,不能无限制地进行探究或细化下去。如果按照研究学问的方式去操作实务,那么很可能一步都迈不动。

篇首关于设立公司时注册资本时该怎么确定数额这个问题,假如无限制地去思考注册资本数额可能相关的各类事项,那么只会让人陷入无法决策的地步。因为,这个数额从法律上来说是没有规定的,是股东们自己来决定的,灵活度太大。

任何实务问题的解决以及方案设计,总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给出不同的答案。有时候,你很难说哪种方案一定正确。特别是在商务或投资方面,你不可能回过头去用另一种方法再试上一遍然后和前一种方式进行比较,除非你有时光机或穿越回到过去的本事。

但解决方案和方案之间,有时还是能看出高下优劣的,最主要的是看这个方案是不是能够抓住核心需求和核心目标的实现。

在公司设立时,确定一个注册资本数额,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简单地说,注册资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注册资本,从公司法的本意以及实际操作来说,原始而主要的作用就是下面2个:

  1. 公司的启动资金;
  2. 公司基本信用指标之一。

这两个作用里面,第1个作用是最主要的。

一家公司设立起来,要能够真正运作起来,一定是要有启动资金的。即使是一家不实际经营的壳类公司,还会产生设立费用以及日常报税等开支,也是需要一些资金的。

启动资金哪里来,一是股东投入的出资额,二是公司向外去借款。一家刚开的公司,合理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借到钱的,所以启动资金主要就是依赖于股东的出资。这也是注册资金的原本的作用。

因此,注册资金要定多少,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公司启动经营需要多少资金。需要多少,公司注册资金就至少要有这个数字。否则到时候又会出现那种低级的混乱,就是公司运营资金不够了,然后股东打钱给公司,但是又没有明确这笔钱算是借款还是增资,未来又多了扯皮的材料。

当这个最主要的目的确定后,注册资金的底数就能确定了。比如说,根据公司的经营计划,半年到一年之内运营资金需要100万,那么注册资金就定至少100万。一年后不够了怎么办,好办,再增资就是了。

在底数定了之后,然后再考虑其他的事项,比如股权比例,股东之间的关系等,在安排好股东关系的前提下,股东们能够稍微多一点出资投到公司,对公司而言总是好事。

另外,上面说的第2个作用,也就是公司注册资本数额所体现的公司信用问题,对于一部分的公司而言可能不是很重要,但对于一部分行业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要特别考虑的。

在一些行业里,习惯上,项目的招标,对于公司注册资金的数额是有要求的。还有,公司要取得某些特别的许可和资质时,有些规定也要求公司注册资金数额不能低于某个数。这些考虑就必须特事特办,这是为了业务开展需要。

实事求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基本上就可以理清很多看似考虑不清的事情,可以迅速地作出合理的决策。

关于注册资金,也就是股东的出资,还有一个经常性被问起的问题是:某个股东可不可以用技术、劳动力来入股呢?

这算是一个常见问题。比如说几个人合伙开公司,其中一人有特别的技术资源或市场资源,他希望用这些东西来入股,另一部分股东呢按常规货币方式出资。这是不是可以呢?这都细说。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中,关于股东出资形式的规定是这样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因此,非货币类的出资,首先必须是财产。所以,劳动力什么的就不能作为出资。

另外,还有2个要点:1)可以用货币估价;2)可以依法转让。

货币出资,很清晰,没有疑义,股东把钱转帐给公司,备注写明出资款就行了,不会产生什么争议。

但是,这个非货币财产出资,有灵活度,但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和争议。所以我一般不建议客户采取非货币财产方式来出资,可以用一些变通的方式仍然以货币方式来出资。

非货币财产方式,会有哪些问题呢?

最常见的问题是这个财产没有正式转到公司名下。在一些收购公司的法律服务中,就经常会发现,以专利技术、商标等非财产权利出资的,经常发现,只有出资协议里写了这项财产作为出资,但实际上财产没有转移到公司名下的情况。这叫什么?这叫出资没有到位。

最常见的问题之二是这个非货币财产没有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也就是说这个非货币财产的数额都是股东之间自己协商确定的。这个很容易造成公司注册资本虚化的情形,也就是公司注册资本其实没有数额上那么值钱。

这种资本虚化的情况,平时可能还看不出什么不好的效果,但是公司一旦遇上股权转让、收购、上市等资本类交易时,对公司的股权估值就会产生问题,进而给这些交易形成一定的障碍。

有一个案子,其中有这么个事实。这家公司的28个股东,居然是用一份债权作为非货币财产方式来出资的。这个债权,是法院的一份生效判决书所确认的一个债权,数额有900万人民币之多。问题是,这个900万,只是债权的表面数字。要知道,那份法院生效的判决书也执行不到钱,因为被告公司早已经停止经营,只留下一些不太值钱的二手设施。

这28个股东也没有对这个债权去委托第三方评估个价钱,想来也是不想去弄,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不去评估,他们自行就以900万的价值来看待这个债权。公司还给这些股东颁发了出资证明,证明他们出资到位了。这不就是某种程度的欺骗吗?这家公司的注册资金,从实质上看几乎全是虚的。

后来这个事情怎么会弄到法院里去呢?是因为有第三方债权人来讨债了,认为这家公司的股东没有尽到出资义务,所以把股东也拉进来承担连带责任。于是这个事情才在法院的案件中出现。当然,这个案件是有其他具体背景和原因的,并不是只是单纯地用债转股的方式来作为出资,情况比较复杂。

你看,非货币财产这种方式的出资,并不是太好操作,或者说操作之后会有些后遗症,所以我才建议一般情况下不要搞这个。假如有一个股东想要以非货币财产方式出资,或者说某个股东实际不出钱,那么可以找专业商务律师来详细咨询,一般来说是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方案的。

注册资本定多少,出资形式怎么来,按需求来,按目的来,不要想得太复杂。至于那些未来可能的股权交易和投资融资,建议先不要去考虑,因为:一是没有影的事情去考虑,那是浪费时间,二是那些事情事实上和注册资本是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至于为什么没有直接关系,今天不聊了,过双休日了。

【本文作者:李立律师 擅长公司、股权、合伙等公司类法律实务,政府法律顾问,政府评定的优秀律师,1999年开始执业,办公地点上海市】
微信搜索“202369”添加微信好友,电邮202369@qq.com 仅供联络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