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师
这是李立律师博客和合伙指南公众号第300篇文字
一
“你家里的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重视。”
“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这是网红医生,上海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医生在最近的直播里说的一段话。
关于喝粥,有印象记得他之前也说过,生了病的人,或者正在康复的人,如果能够正常进食食物,那么不要喝白米粥。
只要稍微有些营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张医生说的这些话没什么问题,很对。
可是,让人觉得非常诧异的是,网络上居然有一部分人说他是崇洋媚外,而且还闹成了热点。能够从喝不喝白米粥,联系到崇洋媚外,这个脑回路实在是有点熟悉,似乎小时候在哪本书里面看到过这种思路。于是我找了找,发现了这段文字: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立刻想到……,立刻想到……,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鲁迅)
(注:省略号是一些敏感词,我怕文章发不出来,没看过的可去搜索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
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下意识的抵抗,并非完全出于一种纯粹的恶意,而是因为张大夫的这段话触犯了他们的“习惯”,因为我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所以我能理解。
一个人,长期以来一直喜欢或习惯于一样东西或做一件事情,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很不科学或很不好,人一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内心是有点反感的。
但是人和人的差别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有的人,把那些话当做了耳旁风,仿佛没有听到过,让自己继续沉浸在原来的习惯之中。而有的人,会想办法度过一段不舒适的时间,最后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后面的这种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升级。
二
前两年曾经流行过这么一种说法,叫做不要停留在舒适区里,意思是人要不断地进步,不要满足于目前的现状。
这个说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很多人曲解为呆在舒适区就是不对的、不好的。于是呢,成天给自己找不自在,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我怎么那么舒服呢?我怎么那么顺利呢?这肯定有危险,有问题。”这不是把自己搞成精神焦虑嘛。
呆在舒适区的这个理论必须要和“升级”结合在一起,那才是合理的。我呆在一个舒适区,但是通过学习或者被人启发,我发现有一个更好的舒适区,那么我就要去升级。在升级的过程中,我必须离开自己原有的舒适区,会有一段不舒适的转换过程,这个才叫离开舒适区。
升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不是说简单地通过学习啊,思考啊,你就能达成。就像有部电影里说的,你会懂很多的道理,但仍然过不好你的人生。原因是什么呢?是习惯,人最难改变的是习惯。
21天形成一个习惯,100天养成一个习惯,叫这类名称的书籍、培训班、文章、网络小组特别的多。原因就是习惯这个事情真的是很难改变。
身体上的生理上的,比如说抽烟这件事情吧,有很多长期抽烟的人,深深地知道抽烟是对身体不健康的事情,但是真正戒烟的人的比例是相当的小的。很多戒烟的人不是没有努力过,他们往往戒烟很多次。
再说个人学习成长方面,很多人也都知道需要升级自己的知识结构,升级自己的思维。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学习只是在自己原来的思想的范围里打转转,他们看再多的书,仍然是从中强化自己原有的认知和思维,这就好像坐在井里的那只青蛙,他还不停地努力地在往下挖,很深很深,但他头顶上那片天空,永远只是那一小片圆。
三
再看看企业的升级,这方面我就更有感受了。有一部分企业的老板们,他们经常会意识到,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取得更好的竞争力,这个道理他们都理解,甚至理解的很深。
他们有时会想要下力气去达到某些方面的升级。他们会聘请各方面的专家顾问,包括我这样的专业律师去协助他们实现某种升级,但往往不是三分钟热度就是依然在原地打转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好多时间、金钱和精力,有的还会有一种不再尝试和永远放弃的感觉,就像尝试了很多是次戒烟的人,很多次失败之后,就再也不去尝试戒烟了。
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企业在升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习惯升级方面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可能有好多。
有人以为思想态度决定一切,会不会是思想和态度上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能够找到我这样的专业律师,并且明确提出需要改进优化哪些制度或体系的企业老板们,大部分至少在道理和方向这些方面是想的很明白的,他们在这方面通常不会太冲动,因为计算成本和利益,这是企业家的擅长之处。
根据我的经验,企业升级习惯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升级的过程中不重视方法、技巧的合理设计,对于习惯升级过程中的困难没有充分的预期和分析。一些企业老板心理上认为习惯的升级就像是一个开关转换,轻轻按下就f转了,或者一个新制度颁布下去,新的习惯就开始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企业里,就算是在原有的习惯范围里实施一项制度,那个制度的执行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要打破原有的旧习惯,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其中的难度更高。
四
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结束本文,希望大家早上不要只喝粥了。
假设,有一个人叫小明,他每天早上都无法按时起床。某一天,小明决定一定要养成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的新的习惯。那么,小明他会使用哪些方法技巧来形成这个习惯呢?
似乎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定个六点钟的闹钟。但是过了两天以后,小明发现闹钟似乎也没有起到作用。因为每次闹钟闹铃响起的时候,小明都会很顺手地把闹钟给按掉,然后继续睡。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有时也记不清楚闹钟是不是响过。有一部分人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会放弃了。
那小明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他开始改进他的方法和技巧他试着把闹钟放的远一些,睡在床上时胳膊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子的话,每天早上闹铃响起,他为了不被闹铃声吵醒,就必须起床来,走上好几步,然后才能把闹铃关掉。第一天他这个方法似乎奏效了,六点起床了,但是感觉很差,一整天都感觉很困。
到了第三天,小明发现自己升级了,不是升级到他想要达到的新的习惯,而是可以做到起身几步把闹钟关掉,然后再回床继续睡的技能。而且这个技能一天比一天娴熟,不影响继续睡回笼觉。你看,老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人在这一步基本上也都放弃了。
可是小明仍然不放弃,他继续升级他的方法和技巧。这次想的就比较深了,他觉得单单用一些简单的刺激的方式来召唤它苏醒,可能想得过于简单了,必须要把旧的习惯看成一个强大的敌人,才能好好考虑战略战术上该怎么安排。
小明认真思考了他关于定点起床的底层需求和目标。他早起床,实际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有两个。一个目的是,能够从容的吃早饭,改变自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自己已经有些小疾病的肠胃能够健康起来。另一个目的是改变自己一天的工作节奏,但有些事物能够在上班之前先解决掉,这将有利于他一整天工作安排和效率。
当明确了这两个目的之后,小明就开始反思他整个的策略和方法,他显然是只把目标定在了六点起床这一个点上,而忽略了整件事情的背后的需求和目的。于是他综合分析了生理、营养、习惯各个方面的要素,然后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小明刻意地减少了晚饭的进食量,目的是肠胃会在早上更早的时间提醒要进食,这样可以间接地促使他起床。其次,小明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尤其是把早上八点之前的优先安排,并且将一些前一天晚上刻意不加班做的工作,放到第二天早上来完成,工作进度的紧凑感也会促使他更早的起床。第三,小明在晚上睡觉前煮上一杯咖啡,放在保温杯里,放在闹钟的旁边,而闹钟依然离开床很远,这样当他每天早上去按闹钟的时候去喝上一杯咖啡,一般来说,喝了咖啡就不太会再睡了。
不能说小明的计划,到这一步就会成功了,但至少他比其他之前放弃的人来说,他习惯升级的希望是很大的。在整个过程里,最关键的是对方法和技巧的重视,而不是简单地要求自己坚持,坚持不一定胜利,特别是用错方法时。
微信搜索“202369”添加微信好友,电邮202369@qq.com 仅供联络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