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师
这是李立律师博客和合伙指南公众号第266篇文字
1.
我订阅的某个公众号,近半年来发了几次同样的软文,这篇软文写了这样一个虚构故事:
在公司,有2个公司同事,一个叫小敏,另一个叫小明,他们俩干着相同的职位和工作。工作内容是每天要从大量的报告文件中数据并形成报告。
小敏每天认认真真地将数据摘录并输入EXCEL软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然后进行整理、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形成报告。小敏总是无法在下班前完成这项工作,为此经常在公司加班到很晚。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明却每天都能准时下班,而且几乎没有加班的情况。小明经常在下班前用电话和朋友约晚上到哪里去玩。小敏因此感觉更差了。
后来,小敏发现小明是利用了编程的方式自动化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样的数据采录工作,小敏要花2个多小时,小明利用程序只花费10几分钟而已。
当然了,看到这儿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广告,一个推销学习编程课程的广告。
这个虚构的故事,我觉得写得还是不错的,因为故事里反应的一个事实是很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是想偷懒的,如果用更省力省心的方式做到同样的效果,我们都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还记得洗碗机吗?很多人用上洗碗机后,都会感觉很好,因为很多人对日复一日的洗碗还是感觉很负累的。或者说,洗碗机就是想偷懒的人发明的,或者是为了偷懒的人而发明的。
2.
现在让我们回来刚才那个虚构的小敏和小明的故事里来。我来继续演绎一下,会有更多有趣的问题。
小明,通过学习利用编程高速度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工作的结果,其实与小敏是相同的,对享受工作结果的公司来说,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因此为公司多增加什么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通过自己的学习,个人是得到成长和增值的。相对照的,小敏在个人成长和增值方面所得甚少。而事实上,小敏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不比小明在工作和学习编程合计的时间要少,但是反而是偷懒的小明成长更快。
有毒鸡汤说,“认真工作,其实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这碗鸡汤之所以有毒,那里因为它没有定义“认真”二字怎么解。小敏也很认真,小明也很认真。但比较下来,小敏的认真就得不到什么成长。
我们再演绎一下,我们看看这个故事里的公司的管理者会怎么看这件事情。
假如你是公司管理者,你每天看见小敏认真地在加班,而看见小明不等下班就开始电话微信呼朋唤友,你会怎么想?我觉得正常的管理者,都会感觉小敏的工作更为认真,不是吗?我想所有在职场里的工作的人大多熟悉和理解这种场景。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者通常会做出两种常见反应:一是在提升和奖励方面给小敏更多的机会,二是给小明增加更多的工作量。
你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完成了同样的工作任务,但是小明在这家公司的内部得到了不利的竞争地位。那么,如果小明还是比较在乎在这家公司的职位和上升空间的,那他会怎么调整呢?
为了改变公司管理者对自己的印象,小明最偷懒的应对方式是:也去加班,可能比小敏时间还长,同时,他还会将工作成果尽量晚地才递交上去。这样,至少在表面上让公司管理者们感受到他和小敏一样努力、一样愿意为公司奉献更多的时间和生命。
很多公司内部的加班文化和风气,更大程度上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对于擅长偷懒的小明来说,假装加班,虽然损失了享受娱乐的时间,但是一定不会影响他个人学习。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公司不是应当更鼓励像小明这样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工作效率的行为吗?因为这样对公司的发展也更为有利。但是现实中却正相反,更多的公司管理者们,口头上说着只看结果,但是当结果都一样时,他们在评判员工的工作态度时,更愿意以表面状态为主要的内心凭据。
其实,公司管理者们这也是在偷懒。当工作结果相同时,出于时间精力更有效分配的原则,公司管理者是没有这个动力和时间去一对一地研究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状态的。而走过路过看上一眼谁还在埋头加班,这种方式实在是太方便太省心了。
公司管理者们的这种偷懒,能改变吗?很难。除非这家公司在目标考核方面将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但是这一定是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的,不是大公司的话一般不可能去操作这个。
3.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偷懒,但是我们每个人也厌恶损失,我们不希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我们也不希望因为偷懒而遭受风险和灾祸。
生病了,一定要去看医生,这个不能偷懒,否则小病成大病,可能没命。
工作,一定要尽好本份,有职业道德,尽心尽职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个不能偷懒,否则没有职业发展,更没有事业发展。
答应别人的,一定要信守承诺,即使有意外或不可抗力,也要及时交待尽量做好,这个不能偷懒,否则没信用没交往。
所以说,我们喜欢的偷懒,是没有风险的偷懒,或者说是明智的偷懒。
家里吃饭,天天不洗碗堆在水池里,那是愚蠢的偷懒。花点钱买个洗碗机,或雇个阿姨清扫,这是明智的偷懒。
更细点儿说,就算是尽职工作、尽心帮人,在过程中也是有选择的,选择更高效的方式也是一种明智的偷懒。
为了能够明智的偷懒,首要的原则是要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以偷懒的。
在我的工作生涯里,见过太多因为愚蠢的偷懒而将自己陷入不利局面的事情。有借出钱款偷懒不写借款协议,有打钱入股公司但不去办理工商注册变更,有合伙没有合伙协议的,有偷懒不写公司内部制度的公司,有几个股东偷懒事先不说清相互规则最后散伙大战的,有平时偷懒不做账想挂牌新三板时会计师事务所无从下手的,有偷懒拿别人用过的合同文本来操作自己公司投融资事务的,等等。真是大千世界,什么鸟都有。
我在给企业家做咨询时提过一个观点:要有这样一种理念,即有些事情,它的性质就是必须做的性质,不存在其它可变因素。例如,达成一个交易,就是要形成有效的合同或协议,付款期限快到了就要催收,公司内部用章按制度就要走流程签字,专业的事情找专人的人来做。要求做这些事情,这和我信不信得过你没有任何关系,也和效率无关。这是该做的事情,就像过马路应当要走横道线一样,看上去路上有没有车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这类事情,也同样是不可以偷懒的事情。
办企业,除了业务之外,在法律合规和财务管理这两方面是绝对不可以偷懒的地方。
4.
明智的偷懒,是需要思想支撑的。
有一类人,他们在着装方面很少花心思,像Facebook的札克伯格之类,他们会批量够买同一件自己看上的衣服来解决日常着装需求,这和那些在着装需要天天换花样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之所以他们选择这种偷懒方式,是因为他们选择将时间和脑力花在自己认为更有价值和乐趣的地方上。
当然,每个人的三观和喜好不同,上面这种着装选择只是个人选择。我要说的是,偷懒,是因为他们是经过思考的。不经过思考的偷懒,在我眼里不算是美好的偷懒。
微博上有位女性谈到自己家里令她辛苦伤神的姐弟关系。一方面,她作为姐姐,认为帮助自己的弟弟是姐姐的义务,所以一直帮助劝说自己的弟弟能够在品性及工作方面改掉坏毛病,时常主动为弟弟提供很多的帮助;另一方面,她的母亲更重视弟弟,但很少或没有能力对他进行教育,相反,将这些要求加到她的头上,认为是姐姐没有带好弟弟。这位女性反复地和母亲沟通,一直没有改变母亲的想法,由此她感叹太累了。
别人的家事,我也不习惯在那些内容下面去回复。我在我自己的文字里谈谈。
这位女性的问题还是在自己的思想上的。为什么觉得一个成年已经工作的弟弟,姐姐就有义务为他付出呢?为什么一定要去改变母亲的观念呢?大家都是独立的成年人,即没有无偿单方面付出感情的义务,也没有互相去改变对方的必要。其实,守好自己利益和社会道德的原则和底线,其它的各自去自由和承担;对方没有要求你帮,你就不要帮,互相寻求帮助时,按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要不要帮和怎么帮就是了。
5.
有品质的偷懒、无风险的偷懒,很可能是要通过不偷懒取得的,或者是靠长辈们努力获取的。
优秀的人,能够同时拥有偷懒和勤奋这两种能力而自如地生活和工作。我们支付成本去偷懒,只要性价比高。但是,我们不要不经思考地偷懒而承担不利的代价。
偷懒也是有递进的境界的。初级的,偷懒就是偷懒;中级的,偷懒不是偷懒;高级的,偷懒还是偷懒。你肯定看出来了,我这是偷懒套用“看山不是山”呢。人生,就是这么诡异而神奇。我爱偷懒。
微信搜索“202369”添加微信好友,电邮202369@qq.com 仅供联络预约